2025年5月18日晚7点,本学期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第十期例会在11教201开展,朱晓伟老师、甘雄老师和组内研究生共同参与了本次例会,会议进行的非常顺利。 首先,张晓雪同学带来了发表在《nature mental health》上的题为《Anxiety, depression and distress outcomes from the Health4Life intervention for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a cluster-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的文献,该研究基于Health4Life理论模型,探究“多健康行为协同干预”能否显著改善青少年抑郁、焦虑及心理困扰症状。结果发现,干预只短期显著,而长期失效。最后,朱老师讨论了干预的一些注意事项。 其次。饶仕杰同学带来了发表在《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上题为《A latent profile analysis and network analysi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ymptoms in Chinese widowed elderly》的文献,基于潜在剖面分析探索丧偶老年人焦虑和抑郁共病模式的异质性,并使用网络分析识别不同共病模式中焦虑和抑郁之间的“桥接症状”。汇报结束后,甘老师向同学们解释了该研究所涉及到的两种方法。朱老师强调研究问题还是要以问题为导向,去深层探究生活中真正需要关注的现象。 最后,张绍杰同学带来了发表在《Developmental Psychology》上题为《A Parallel-Process Analysis of the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Between Adolescents’Empathy and Prosocial Behaviors》的文献,该研究通过三年的纵向数据,分析了法国青少年共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共同发展轨迹。采用并行潜在成长曲线模型发现,两者在早期和中期青少年阶段存在协同增长,但初始水平较高的个体后续增长更趋平缓,且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龄差异(如女生表现更高)。汇报结束后,张绍杰提出问题能否将平行过程潜在增长曲线模型与随机交叉截距滞后模型结合在一起,甘老师做出了回答,朱老师认为可以结合在一起,但要在写作中如何进行适当的表述。 会议到此圆满结束,让我们一起期待下一次的精彩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