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期社会心理学学术例会

作者:潘蓉蓉 时间:2025-05-14 点击数:

(通讯员:潘蓉蓉)2025年5月13日19时00分至21时30分,第186期社会心理学学术例会在yl6809永利官网东校区12教101室如期举行。本次例会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主题为“毕业论文进展”。参加本次例会的老师有郑雪艳老师、严磊老师、甘进华老师、王丛兴老师以及杨林川老师(三峡大学),学生有9位心理学研究生,17位本科生科研助理。本次例会由本科生科研助理臧欣爱同学主持。

首先,张艳君同学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内容问卷的结构探索与编制》进行汇报。张艳君同学基于文化自信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以及青年在坚定文化自信中的关键作用,提出编制大学生文化自信问卷的必要性。梳理以往研究,将文化自信定义为两个维度:物质文化自信与精神文化自信。并提出两个研究假设。研究一采用文献分析与开放式问卷调查,编制《大学生文化自信内容问卷》,通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等确定问卷维度和题目,再进行正式问卷施测与信效度分析;研究二旨在进一步探究大学生外显文化自信与内隐文化自信的关系。

紧接着是李韵佳同学对《非遗文化体验对青少年文化自信的影响机制及干预措施》进行汇报。李韵佳同学基于文化认同理论、文化资本理论等,提出非遗文化体验正向影响青少年文化自信,文化资本和文化感知起中介作用的假设。研究一用问卷法考察非遗文化体验对文化自信的影响;研究二通过实验法探究不同形式非遗文化体验对文化自信的影响;研究三利用团辅干预青少年非遗文化体验,促进其文化自信。

最后是周久远同学对《敬畏对青少年国家认同的影响:小我的中介作用与自我建构的调节作用》进行汇报。周久远同学结合国家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视,阐述研究敬畏对青少年国家认同影响的重要性。介绍敬畏的相关理论,包括诱发情境、原型模型等,基于已有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四个研究假设,旨在探究敬畏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及内在机制。研究一和研究二分别采用横断研究、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探讨特质性敬畏和状态性敬畏与青少年国家认同的关系,以及小我与自我超越的中介作用;研究三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干预青少年敬畏感,评估团辅效果。

老师们在听完汇报之后认为三位同学的汇报可圈可点,并对她们的研究提出了细致的修改完善建议。首先,针对张艳君同学的汇报,老师们肯定了其研究很有意义也很有价值,接着提出以下疑问与建议:(1)“自信”定义不明,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等概念区分模糊;(2)研究问题不明确,外显内隐文化自信研究意义阐述不清;(3)以往量表效度、现有问卷信效度存疑,初期问卷拟定程序不完善;(4)词云图无法反映态度层面。

接着,针对李韵佳同学的汇报,老师们先肯定其研究价值,进而提出以下修改建议:(1)非遗文化范围、非遗文化体验的定义和维度、文化感知的定义均不清晰,非遗文化体验与文化自信关系不明;(2)实验二中体验操作的维度不合理;干预的题目和形式、标准化存在问题;3文化资本的先赋性维度可作调节变量,后生性维度可作中介变量;(4)问卷存在插入错误、样本特征未显示、非遗文化体验问卷可自行编制等问题;(5)研究二的操作在PPT中未显示。

最后,针对周久远同学的汇报,老师认为其研究具有特点,接着提出以下具体建议:(1)研究的理论支撑不足,需进一步完善;(2)要明确敬畏定义,特别是特质性敬畏;强调实验启动材料务必明确合理且应完整阐述选取这些材料的原因;(3)敬畏与国家认同间应存在调节变量,且两者关系需完整论述;(4)建议舍弃特质敬畏的研究一,并考虑敬畏维度在干预方面的应用。

本次学术例会主要由研究生同学进行论文进展汇报。此次例会成效显著,老师们的悉心指导让三位研究生明确了论文研究的优化方向,本科生科研助理也汲取到丰富经验。在老师们的助力下,相信研究生们的论文将更上一层楼,也期待同学们受此激励,积极投身科研,为学术发展注入新活力。至此,第186期社会心理学学术例会圆满结束,我们下周再聚!


版权所有 中国·永利(yl6809-VIP认证)官方网站-Made in China 地址: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学苑路1号yl6809永利官网东校区文科大楼    电话:0716-8060189